冷灰
24号文字
楷体

北宋穿越指南 第1143节

作者:王梓钧字数:3364更新时间:2025-01-19 08:39:24
  包括那个光学读数装置,也必须自己设计。原理很简单,初中生都能明白,但制作起来却很费工夫。
  越设计,越头疼。
  开学的前一天,谢衍找到母亲:“妈,我暂时不去读书了,把玛瑙天平研究出来再说。你再帮我联系一下,能磨制望远镜镜片的工匠,还要一个懂微雕技艺的工匠,还要一个手艺高超的首饰匠人。嗯,我还要买一台现在最好的天平。”
  所以说,在古代穷逼别做科学家呢,想搞个高精度天平就挺费钱。
  听完儿子的各种要求,王贻彤强行咽回骂人的话。
  唉,算了,儿子撞坏了脑袋。
  王贻彤没有骂儿子,也没有去找各种工匠,她决定先让儿子在家修养几天。
  谢衍不知道老妈在敷衍,高高兴兴的继续设计各种部件。
  又过了好几天,匠人还没找来,谢衍终于意识到不对劲:这个老妈在糊弄人呢!
  ……
  “六郎还是脑子不清醒?”谢以勤问。
  王贻彤说:“一直在书房画图纸。那些图纸我也看了,似乎不是乱画的,难道他真在研究天平?”
  谢以勤说:“我去看看。”
  今天是旬休日,谢以勤难得轻松。
  他来到孩子们的书房,谢衍在写写画画,谢婉正在写作业,谢堪跟同学出门去了。
  “你还在设计天平?”谢以勤问。
  谢衍叹息道:“唉,你们不相信,工匠也不帮我找。我总要证明一下自己,在给物理期刊写论文呢?”
  “你上次不是在研究化学期刊吗?这次怎么又写物理论文?”谢以勤感觉儿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什么都要去粘一下。
  谢衍解释道:“这篇物理论文,也跟研究天平有关。我提出了一种阻尼概念,能够运用在各种机械上。现在的马车是弹簧减震,如果能找到合适材料,其实也可以添加阻尼器减震。包括火车也是一样。”
  “真的假的,能让马车和火车减震?”谢以勤颇为惊讶。
  谢衍说道:“当然是真的。如果我这篇论文发表,就证明我真的在做研究,到时候你们可要帮我请来工匠。”
  谢以勤笑道:“你要是能在物理期刊发表论文,你想要什么就给你弄来什么。”
  “一言为定。”谢衍说道。
  谢衍不止写一篇论文,而是会连写三篇,全都是关于天平部件的。
  谢以勤站在旁边看着,想知道儿子究竟在写什么。
  就在此时,王贻彤快步进屋,手里拿着一封信:“开封太学寄来的。”
  谢衍反而听迷糊了,他上次的论文,不是寄去了洛阳吗?
  事实上,洛阳那位年轻的化学家,正在疯狂给朋友写信讨论《分子论》,完全忘了给谢衍寄出退稿函。
  眼前这封信,是朱世镕寄来的。
  接下来一段时间,谢衍估计能收到很多化学家的来信。
  谢衍拆信阅读完毕,把信递给父亲:“开封太学化学院副院长的来信,跟我讨论分子论的细节,还邀请我去开封太学当面交流。”
  谢以勤连忙阅读信件,还没看完就已经瞠目结舌。
  见丈夫愣住了,王贻彤一把将信夺走,看完之后大喜:“我儿子竟是化学神童!”
  谢婉闻言,扔下作业跑来问:“六哥怎么了?”
  “你六哥学问出众,被太学的副院长邀请。”王贻彤乐得神采飞扬。
  谢婉虽然不清楚这事儿有多大,但还是觉得哥哥特别厉害,蹦蹦跳跳道:“我要去跟老师和同学讲,她们肯定羡慕死我了!”
  谢以勤终于冷静下来:“你那个阻尼,真能让马车、火车减震?”
  谢衍说道:“需要找到合适材料。”
  “那你赶紧把东西写好,我出面给你申请专利。这个可不能让人抢先了!”谢以勤说道。
  谢衍只得解释:“阻尼是一种物理现象,恐怕是不能申请专利的。具体怎么制作阻尼器,还得费很多功夫。而且不同的阻尼器,结构也完全不同。”
  “那就申请你用在天平上的阻尼器专利。”谢以勤说。
  谢衍笑道:“天平的空气阻尼器,申请了专利也赚不到几个钱。能用到这种阻尼天平的人,找遍整个大明才几个?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制作,只要不拿去卖钱,就不会侵犯专利。”
  谢以勤不说话了,仿佛损失了十万贯。
  他又把朱世镕的来信看了一遍,终于开口说:“你要什么工匠,要用什么材料,我立即派人去弄来!”
  ……
  谢衍还没把阻尼天平制作出来,关于阻尼的论文已经寄到洛阳。
  聂岐是物理期刊的二审编辑,这天他正无所事事,毕竟全国的物理学家就那么多,不是每一天都能收到重要论文。
  “聂爵士,有一篇好东西。”一审编辑孙三益快步走来。
  聂岐接过论文看了标题:“阻尼?这名字古怪得很。”
  孙三益说:“很有用处。”
  聂岐仔仔细细阅读,看完之后说:“弄两根弹簧来!”
  孙三益立即出去叫人,从实验室里找来两个弹簧,还有几块可以挂起来的砝码。
  这个实验很简单,几分钟就完成了。
  当然,想得出更确切的数据,还需要做更细致的实验。
  聂岐叹息:“如此常见的物理现象,上百年来竟然没有人发现。”
  “越是常见,就越被忽视,”孙三益说,“论文作者提出,阻尼器可以运用于马车、火车、大船。尤其是火车和海船,如果谁能把阻尼器造出来,皇家学会恐怕会颁发金奖。至少封一个男爵,甚至有可能是子爵。”
  聂岐摇头:“原理很简单,想做出东西来很难。这篇论文下一期发,我亲自给工部写信。”
  “耿会长那里……”孙三益提醒道。
  聂岐说道:“我们收到的论文,关他屁事。”
  孙三益不再接话,他不想介入这种斗争。
  聂岐问道:“这个论文作者,好像不是我们的会员?”
  孙三益说:“他没有在信封标注会员信息,估计是还没有入会的民间学者。”
  聂岐把孙三益打发走,亲自给谢衍回信。
  大概内容,是让谢衍准备好履历资料,包括更具体的身份信息、研究成果等等。
  谢衍仅凭发现阻尼现象,就完全可以做皇家物理学会的正式会员了。
  而且,一旦有人把车载、船载阻尼器发明出来,谢衍的论文含金量还会继续上升。
  到时候,谢衍至少是一个男爵!
  聂岐当然也有私心,他审核的论文,他吸纳的会员,他上报的工部。嘿嘿。
  “咚咚咚……”
  敲门声响。
  聂岐看着站在门口的孙三益:“你怎么又回来了?”
  孙三益说:“能不能在天平上加阻尼器呢?”
  “用什么施加阻尼?”聂岐反问。
  孙三益说:“空气。”
  聂岐一怔,猛拍大腿道:“妙啊!”
  孙三益笑了。
  聂岐说道:“我们一起搞,你千万不要对外声张。对了,那篇论文压一压,等我们把阻尼天平弄出来再说。”
  第19章 压你的论文还得感谢咱
  聂岐当然不敢吞掉谢衍那篇阻尼论文。
  一是论文原创者也有自己的圈子,说不定阻尼论文的相关内容,早就在地方学术圈里传开了。贸然侵吞别人的学术成果,有极大的几率翻车,到时候必然身败名裂。
  二是谢衍留的作者地址,是黄州府通判厅,鬼知道是不是通判本人。通判的官职再小,那毕竟也是一府二把手,指不定背后还有什么人脉关系呢。
  聂岐的想法很简单,把阻尼论文压一期再发表。
  这些学术期刊皆为双月刊,压一期就是两个月。这一期还有半个多月才出版,加起来就是两个半月时间。
  两个半月不让更多人知道阻尼现象,足够聂岐他们领先阻尼天平的研发进度。
  而且理由还随便找,比如论文需要审核验证啊,比如这一期论文排满了啊。就算最后真相被曝光,聂岐也能无比从容的为自己辩解。
  事实上,没有用到两个半月,聂岐就把阻尼天平造出来了。
  而且他使用的阻尼器材料,跟谢衍非常近似,都选择了铁锌合金,只不过配比略有不同。这是目前能搞出的合金当中,质量最轻且兼具抗腐蚀性和延展性的材料。
  虽然都加了空气阻尼器,但二人的思路完全相反。
  聂岐依旧采用当下的主流做法,把天平臂给弄得越来越长。在拥有空气阻尼器之后,天平臂还可以继续加长,使得天平的稳定性、准确性、操作便捷性都大大增强。
  而谢衍,则是把天平臂给缩短了。
  深秋,洛阳。
  皇家物理学会。
  一台超长臂天平横空出世,而且重锤位置也略微上升。
  这两种改变,都是空气阻尼器带来的。
  如果没有空气阻尼器,这两种提高精度的方法,会导致天平剧烈晃动。
  “天平终于取得突破了,”孙三益喜滋滋说,“那帮研究粒子的,恐怕会高兴得发疯。”
  聂岐也不禁展露笑容:“我们也赶紧写一篇论文,跟黄州来的论文一起发表。就说我们是受到阻尼现象的启发,用一个月时间把阻尼天平造出来了。”
  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